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全球各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已围绕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提出一系列有力措施,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扩张以及储能市场旺盛需求的带动,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公司主要从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中的关键材料,属于新能源产业链重要环节。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EV 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高增长趋势,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4.8%,同比增长37.9%,渗透率达31.6%,较2022年增长5.9%。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294.8万辆,同比增长18.3%,渗透率接近25%,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不及预期主要由于德国、英国等国家2023年补贴退坡。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46.8万辆,同比增速为48%,是全球增速最高的地区,渗透率达到9%。从政策规划来看,欧盟达成了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法规,对于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长期利好支持,但作为欧洲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法国,发布了针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反倾销调查,且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免除补贴,导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形成了一定压制。由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海外敏感实体细则(以下称“《FEOC细则》”)更新,补贴车型在《FEOC细则》的影响下大幅减半,市场普遍针对美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下调了预期。
除新能源电动汽车外,储能也是锂离子电池重要的应用领域。2023年储能市场需求呈区域分化形势:国内市场保持高景气,而海外市场走弱。从2023年储能电池下游市场分布地区占比来看,中国储能市场仍延续较高的装机增速,占比约52%;海外以美国和欧洲为主的两大市场需求增速陷入停滞,其中美国占比约26%、欧洲占比约12%、亚太占比约5%、其他地区占比5%。根据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超过45GW,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超过40GW,同比增长超过100%。在政府强制配储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储能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装机量快速上升。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到34.5GW,其中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1.5GW,约为2022年的3倍,主要原因是2023年光伏装机超预期,叠加各省份强配储的政策推动了储能装机的增长。
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增速放缓。据EV 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1,203.6GWh,同比增长25.6%,增幅相对于2022年呈现下滑。从出货结构来看,2023年,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865.2GWh,同比增长26.5%;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224.2GWh,同比增长40.7%;受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影响,消费电子、小动力等传统锂离子电池应用市场低迷,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13.2GWh,同比下滑0.9%。其中,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887.4GWh,同比增长34.3%,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3.8%,出货量占比继续提升。从出货结构来看,据GGII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出货量630GWh,同比增长31%;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206GWh,同比增长59%。
据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多元材料产量约97万吨,同比减少2.8%;中国多元材料产量约59万吨,同比减少1.4%。2023年全球磷酸铁锂材料产量约160万吨,同比增长34.3%;中国磷酸铁锂材料产量达155.1万吨,同比增长32.4%,磷酸铁锂材料产量上升主要由于储能及动力铁锂电池需求带动。中国钴酸锂材料产量约7.9万吨,同比增长7.3%;中国锰酸锂材料产量约9.2万吨,同比增长36.5%。
2023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终端需求增速放缓下,锂电产业进入增速回落期。锂电行业格局正在重塑,未来有望加速调整产品结构,为动力锂电池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政策的推动下,锂电池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储能领域持续稳定发展也带动锂电池与正极材料行业不断突破,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与销售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车用动力电池领域、储能电池领域,以及消费类锂电领域。公司围绕动力及储能用新型锂电正极等关键材料开展研发,不断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先后开发出多款技术领先、性能优异的多元材料产品,形成了包括高镍系列、单晶系列和高电压系列在内的全系列多元材料产品,率先大批量应用于国内外高端市场。同时,公司针对电动车和高端储能市场开发出多款高能量、高倍率、长寿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高容量钴酸锂产品在数码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中批量应用,高倍率钴酸锂产品在电子烟、无人机、航模等领域的应用空间逐步扩大。此外,公司加速开发下一代电池材料、多维度超前布局前瞻产品,自主研发超高镍多元、无钴、固态锂电、钠电、新型富锂锰基等多款先进正极材料,持续加快先进电池材料技术迭代及成果转化,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公司将持续发挥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优势,推动中国锂电正极材料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智能制造行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行业,是国家政策所大力倡导的关键产业,近年来,国家战略高度聚焦智能制造行业,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2025年,70%以上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目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自创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首批研发及生产圆刀模切设备的企业,产品包括圆刀模切机、品检机等,能够自动、高效地实现对多种复合材料的模切、排废、贴合,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医疗、卫生、食品包装、柔性电路板等领域。同时,中鼎高科积极开拓新业务及新领域,成功开发新能源行业智能装备产品,完成了匣钵自动检测与替换设备、匣钵自动清扫与检测输送线、窑炉配套全自动外轨线循环系统等新能源领域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构建了从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到品牌的全方位竞争优势,业务范围覆盖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公司采取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依托三大研究院持续构建“锂电材料基础研究、产品化开发、工艺技术装备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其中,当升科技(北京)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专注于新能源材料和战略性新材料领域的前瞻性理论研究,持续强化新业务孵化和技术辐射功能;当升科技(常州)锂电新材料研究院聚焦于高性能正极材料等产品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为锂电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当升科技锂电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兼具生产工艺研究和装备技术开发功能,为产品的工程化转化提供落地保障。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全球高端市场,持续升级产品路标规划,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公司以业务为牵引构建流程化组织,采用“研销联动,技术先行”策略,以产品开发支撑客户开发、促进市场推广应用,以技术成功带动商业效益最大化,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巩固公司在全球锂电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地位。
中鼎高科坚持以技术研发为核心驱动,坚持“痛点识别+客户需求”双向驱动的工作方式聚焦市场需求,持续强化核心技术力量的培育,建立覆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同时,中鼎高科在研发方向上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立体推进,持续优化核心产品性能,推动产品品质不断升级;扩展整合产品功能,通过管理系统串点成线,绘点成面,为客户构建相对整体的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售前需求核定+研发过程评定+产品性能认定”的“三定”协同工作模式,整合销售、研发、生产、质量等部门综合优势,大力推进项目制管理模式。中鼎高科实行以产品合格交付为判定依据的及时激励和以产品销量为依据的长期激励措施,实现研发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公司以对标一流管理提升和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通过大风控体系逐步构建从供应安全、持续降本到战略卡位的可持续价值供应链,积极打造具有“安全可靠、快速响应、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和绿色环保”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未来差异化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梳理并优化了《供应商管理控制程序》《工程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多项采购流程,强化集采联采思维,确保招标、邀标项目合规。在原材料采购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推进“战略合作+长单模式+U型采购+多元化采购”模式,以行情分析会为抓手,同步建立高效的原材料分析模型,定期系统地对钴、锂、镍、锰及磷、钠等主要原料价格走势和市场发展方向充分研判,同时结合产供销研“铁四角”深度协同,确保销售订单、生产计划、原料匹配层层呼应、闭环管理,实现原材料库存极致管理、成本持续降低。对外,公司密切关注欧美等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强化产业链协同布局,与战略供应商在资本层面密切接触,签订战略长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技术置换成本,保障原材料供应优势。同时,为确保公司在“原料-前驱体-正极-电池-车企”产业合作梯队中的成本竞争优势,公司积极探索布局上游资源,与矿产企业在国内外资源项目上开展技术合作,突破资源瓶颈,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风险做好充分预案,持续巩固公司供应链布局优势。
中鼎高科坚持执行“以销定采”的方式组织采购,主要采购模式为直接采购和定制加工,标准常规零配件采取向供应商直接采购的方式,非标配件通过定制加工方式采购,核心部件运动控制器采用中鼎高科自主研发生产模式。中鼎高科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制定了规范的供应商评价管理制度,从经营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交付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保证了与优质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在降低采购风险的同时保证原材料供应的质量和时效性。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精细化生产模式,以满足客户需求并完成销售目标为导向。根据已有订单、意向订单、需求预测、客户开发备货等系统策划配置产能,制定生产计划。公司统一下达生产目标,各分子公司制定排产计划,并结合原材料行情、生产能力和库存情况控制安全库存保持均衡生产。生产过程中坚持“极限制造、极简工艺、极致成本”,持续提高和拉齐各分子公司现场质量管控水平,以保障产品品质。同时,公司采取多种举措,强化成本管控,通过产线设计降本、新品设计降本、采购降本、工艺革新降本、控耗降本、控费降本等方式实现“人效、物效、机效、能效”四效持续提升。
中鼎高科采取“订单拉动式生产”的精细化生产模式,结合需求预测、意向订单、实际订单、产能等综合情况,定期评估未来一定周期内的生产计划,实现了研发、采购、质量、库管、生产等部门的工作表单化、节点化。在整体交付计划的牵引下,根据设计方案建立物料清单,根据物料清单进行采购、来料检验、产品装配等流程。整机装配完毕后进行设备调试、磨合及功能检验,质量部门对装配全过程进行严格质量管控,保障产品质量。
公司致力于优化销售体系和组织架构,采用“研销联动、技术先行,三位一体、全员营销”的独特营销模式。面对锂电正极材料领域技术迭代迅速、原材料成本占比高和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的特点,公司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原则,通过全员营销与客户的高效协同达成开发目标。公司积极推动研-销联动,销售团队与研发团队紧密协作,从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引领市场,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据先机;通过采-销联动,积极应对客户成本要求,预先制定原材料供应方案,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扩大在客户供应中的份额;注重投-销联动,推动资本合作加深业务合作,巩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通过采-产-销联动,迅速响应客户交付需求,对原材料和成品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行情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大化实现公司效益。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性,创新业务模式,拉通“材料-电芯-车企”产业链绑定式合作,与车企保持紧密互动,在全球市场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中鼎高科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并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根据传统行业发展趋势、新兴市场需求及客户地域分布,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销售和售后办事处,设置行业销售代表对本区域内客户进行开发和维护。中鼎高科积极实行“阵地战”+“游击战”的立体进攻布局,贯彻“二策三化一聚焦”的销售策略,主动与客户建立紧密的业务和技术联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配置、定制化设计和一体化服务。
公司始终秉承“创新驱动、技术引领”的发展理念,产品持续迭代升级,近年来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轻工业高能锂电池重点实验室”等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及资质,是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公司持续聚焦主营业务,坚持新材料产品、新技术体系、新电池路线的技术创新模式,紧密围绕动力及储能用新型锂电正极等关键材料技术开发,注重技术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不断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牢固树立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地位。其中,公司超高镍产品循环寿命、倍率等性能指标表现优异;中镍高电压产品实现5、6、7系全覆盖,具有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等性能优势,成为业界标杆;磷酸锰铁锂产品采用“锰/铁原子级融合”,取得高能量密度、低压降的技术突破。针对未来的技术趋势和潜在市场需求,公司提前布局新一代锂电关键材料研究开发,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公司固态锂电正极材料采用特殊微晶结构前驱体设计,具有高安全、低阻抗和低产气特点,在业内率先获得批量装车应用;钠电正极材料通过掺杂与包覆技术,产气少、循环寿命长,容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通过独特的表界面稳定技术,突破容量衰减快、压降大和高电压易产气等技术难题,产品性能得到国内外客户高度评价。精准布局前瞻性技术产品,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技术保障。同时,公司积极强化知识产权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80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多个行业相关标准,技术储备丰富,研发实力雄厚。
中鼎高科以全面服务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中鼎高科拥有成熟的运动控制软件开发能力及硬件生产制造能力,产品综合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同时,中鼎高科按照“新业务、新领域”的发展战略,不断拉动上下游资源协同推进高端新品开发,结合当升科技在新能源行业及中鼎高科在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双重平台资源,中鼎高科自主开发智能制造的视觉检测系统,完成了第四代匣钵自动检测与替换系统的开发并实现出口,解决了锂电材料制造行业中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匣钵识别检测和人工更换问题;完成了第五代 3C产品品检原型机的开发,基本覆盖全部11种典型缺陷类型的识别,已交付客户进行验证,在平台资源的主动牵引及自身能力的持续建设等有利条件支持下,持续提升了中鼎高科在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竞争力。
公司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营理念,已拥有广泛且结构稳定的客户群体,作为同时向中国、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大批量供应高品质锂电正极材料的领先公司,已与全球一线品牌的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目前包括韩国LG新能源、SK on、日本AESC、村田、中国比亚迪002594)、亿纬锂能300014)、中创新航等全球前十大锂电巨头均是公司客户,在动力、储能、小型三大市场均跻身国内外高端品牌供应链。公司坚持技术先行,高端产品差异化竞争,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卡位高端供应链爱游戏官方网站入口,针对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开发的单晶型高镍多元和中镍高电压产品已率先批量供应全球高端客户;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已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与业内领先的国际、国内固态电池大客户建立了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装车应用;钠电正极材料产品性能指标行业领先,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已实现数百吨级供应;新型富锂锰基产品相关发明专利已在韩国获得授权,目前已向国内外多家头部电池客户实现百公斤级出货。此外,公司持续加大国内外客户覆盖并深化大客户战略合作,在新产品开发及前沿技术开发、上游关键原材料资源保障和全球产能布局等多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实现与国际优质客户的优势互补、深度绑定。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凭借丰富的制造经验、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出色的交付能力,在行业内赢得了优秀的市场口碑,其客户群涵盖了中国、美国、墨西哥、韩国、越南、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中鼎高科模切设备已进入国际一线消费类电子制造商供应链,终端客户包括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国际知名品牌,信用度高、品牌影响力广。同时,中鼎高科充分利用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不同行业的新客户。目前,中鼎高科产品已成功销往新能源材料、医疗、食品包装、柔性电路板等领域。随着公司与中鼎高科业务协同效应的不断提升,公司将实现锂电正极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双业发展的目标。
公司秉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加快绿色新技术应用,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高耗能设备,积极导入大产能设备,推进锂电生产基地绿色低碳工艺技术革新。江苏当升拥有国内第一条全自动锂电正极材料生产线,其工艺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及安全环保能力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持续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智慧的动力和小型锂电正极材料标杆生产基地。常州当升坚持“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智能智慧”的理念,从产品端、供应链端、废弃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工程路线的设计端即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策略,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制造生产线。当升蜀道(攀枝花)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打造新能源锂电行业标杆制造基地”的方针,根据产品设计、市场开发进度稳步推进产能建设,积极打造“零碳工厂”,致力于打造攀西地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智慧”的灯塔工厂。报告期内,常州当升二期工程、江苏当升四期工程已完成产线安装调试并陆续投入使用。当升蜀道(攀枝花)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主体厂房建设,部分生产线已完成安装正在进行调试工作。
同时,公司持续进行装备不断升级,导入一系列大产能、高效率的工艺设备,在大幅提升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单吨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有效提升单线产能,提高产品品质,减少公辅能源消耗;大幅升级物流系统,从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均采用自动化的物流系统,有效减少人工操作,提升生产效率;开发应用新匣钵自动清理、自动备件库系统、设备故障预防监测系统,通过导入MES、LIMS、SRM、CRM等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提升公司运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公司工艺装备、工程技术的领先优势。
2023年,面对市场竞争加剧、海外贸易壁垒凸显、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行业环境,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全体员工锚定经营业绩目标,公司围绕“抢量爬产保供,布局资源产能,铁钴钠固突破,协同作战制胜”的年度经营方针,聚焦市场主线,深化业务布局,提升组织效能,引领行业方向,在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战略大客户开拓、国际化产能建设、公司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92,426.47万元,同比下降14.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97,975.55万元,同比下降14.86%。整体经营业绩与盈利能力继续保持行业先进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持续强化技术竞争优势,围绕前沿市场需求,依托“三院一部两中心”为核心的集群化研发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前瞻性技术创新、差异化产品研发和绿色极简工艺制造,持续打造新材料产品、新技术体系、新电池路线,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公司在高镍、超高镍、中镍高电压、磷酸(锰)铁锂及下一代电池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布局。其中,公司高镍和超高镍NCM/NCA、NCMA等多元材料研发持续取得突破,通过定制设计开发特殊结构前驱体及新型复合掺杂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超高镍正极材料在容量、倍率、循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产品性能领先于同行竞品,实现续航、安全、寿命、效率以及低温性能全面提升并广泛应用于全球高端电动汽车,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性能。中镍高电压多元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配套用于国内外著名电池生产商、车企的产品中,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实现大批量销售。同时,公司磷酸(锰)铁锂材料的研发走在行业前列,从低锰到高锰产品齐备,多元化创新技术路线,覆盖动力、储能、小型动力多种终端场景的近百家客户,在下游及终端市场表现出优异的技术特性,加工性能、电性能等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拓展了空间。
此外,公司持续加大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推进下一代产品技术迭代,培育发展新动能。公司研发的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产品,解决了正极与电解质固固界面难题,技术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多家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实现上车验证。同时,公司积极推进钠电产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采用特殊微晶结构前驱体以及材料结构调控解决了钠电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瓶颈,突破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正极材料超低残碱、高压实、高容量、长循环和低产气等关键技术。同时,公司通过高强度多孔道前驱体结构设计,结合两相比例可控调控、晶格掺杂、表界面协同修饰和极致烧结工艺,开发的新型富锂锰基产品具有高容量、长循环、低产气等性能特点,已向国内外多家头部电池客户实现百公斤级出货,性能指标获客户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开发策略,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公司已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覆盖且结构稳定,作为全球同时向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动力正极材料的公司,在产品、技术、交付与服务方面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国际市场方面,公司定位高端市场,深度、全面融入海外高端新能源车企及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产业链,与SK on、AESC、LG新能源、Murata等国际知名锂电巨头客户深度开展业务合作。其中,公司持续深入拓展北美车企及欧洲电芯大客户业务,不断提升自身在其供应链中的地位,NCM811等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在海外持续处于快速放量的过程,广泛应用于包括 4680大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在内的各类动力电池,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公司在进一步巩固海外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持续加强与国内第一梯队电池客户的战略合作,作为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头部动力电池大客户的第一供应商,实现动力多元材料全系列批量供货,为宝马、理想、小鹏、长城等一批全球高端车企提供配套,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
同时,公司积极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持续向中创新航、科信聚力、宜春清陶等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批量销售,未来随着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量产产能。公司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超高镍产品销量同比实现数倍增长,年内累计出货数百吨,持续提升在辉能、清陶、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固态电池客户的供应份额,并成功配套用于上汽集团600104)、越南 VinFast等全球一线车企固态车型上。在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积极布局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等不同体系钠电正极材料,产品性价比更高、电化学性能更优,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内实现了海内外多家客户数百吨供货。高容量高密度富锂锰基材料完成高端客户导入开发并持续放量,实现百公斤级出货。
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公司充分抓住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化发展契机,并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下的新能源产业链本土化趋势,持续推动公司国际化战略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海外布局进展顺利,已与芬兰矿业集团和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完成项目投资决策,目前公司已顺利设立当升(香港)投资、当升(卢森堡)投资、当升(芬兰)新材料,并按规划稳步推进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总体规划50万吨,其中多元材料20万吨,磷酸(锰)铁锂30万吨,将分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建成年产6万吨高镍多元材料生产线,生产线按照超高镍及高镍多晶、单晶的要求来设计,同时兼具生产中镍产品的能力。芬兰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公司在全球高端正极材料技术产业化和海外制造本土化领域的竞争地位,优化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布局,快速响应欧美当地关键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材料的急迫需求。此外,公司根据市场节奏,已完成常州二期、海门四期产能基地建设,并加快推进四川攀枝花等项目建设进度。公司高端产能布局的稳步推进,为公司未来业务增长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夯实基础。
此外,公司积极强化产业链协同布局,纵深推进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与中信国安、ALB、中伟股份300919)、华友钴业603799)、格林美002340)等优质供应商通过签订采购长单、技术协作、投资参股等方式在镍、钴、锂等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支持主营业务健康发展,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公司与下游国内外一线品牌车企及电池厂共同开展一体化合作,形成“原料-前驱体-正极-电池-车企”的产业链合作,为提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全面提升了公司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公司规范、透明的法人治理体系、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持续得到监管部门与资本市场的充分肯定,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 2022年度信息披露考核中再获“A”级优秀,并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3年上市公司董事会最佳实践案例”、中国证券报“第二十五届金牛奖——最具投资价值奖、金牛企业领袖奖、金牛董秘奖”、证券时报“第十七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50强、阳光董秘奖”等重量级奖项和荣誉。此外,公司持续完善治理架构和制度流程,在董事会层面建立健全ESG管理架构与制度体系,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环境;积极跟进并落实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及深交所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公司《独立董事工作制度》及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为独立董事履职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明确了独立董事职责。
受多重因素影响,新能源锂电板块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了大幅回调,面对市场大幅波动的局面,公司一方面仍然坚持业绩为本,推动经营业绩保持稳定态势,夯实公司基本面。另一方面,公司实施了第四期股权增持计划,通过二级市场持续增持公司股票。公司持续开展多轮股权增持计划也充分展现了公司管理层及核心骨干与公司共发展,与广大投资者同进退的决心。2024年2月8日,公司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预案,拟向控股股东矿冶集团发行A股股票。矿冶集团全部以现金方式参与认购,募集资金总额不低于8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本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将会进一步增强公司资金实力,支撑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巩固技术领先优势,为公司提升抗风险能力、成功穿越锂电行业周期奠定坚实基础。公司控股股东矿冶集团作为唯一的发行对象展现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ESG管理提升,建立健全ESG治理架构,在董事会层面实现对ESG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布局,确保公司ESG各领域工作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行,完成了ESG报告的首次披露,报告围绕21项重要性议题,以丰富的内容、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全面完整地呈现了公司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领域的非财务管理绩效。同时,公司持续夯实合规经营基础,践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为公司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公司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听障儿童提供友善服务和爱心物资,落实消费帮扶、资金捐赠等帮扶措施,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此外,公司秉承“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智能智慧”的建设理念,持续推动绿色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升级,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使用比例。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自建8.7MW光伏发电设施,预计可实现发电量约575万KWh。2023年,江苏当升和常州当升均荣获江苏省“2023年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称号,同时常州当升5G工厂也成为首批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5G工厂名录》的工厂之一,持续引领锂电材料行业向绿色、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未来,公司将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为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完成补贴退坡之后仍然维持平稳的增速水平,已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从长期来看,得益于中国支持政策激励以及近年来整体需求的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将极大带动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稳步增长。受俄乌冲突、国际能源危机并叠加德国及英国提前退出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因素影响,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短期内增速放缓,但随着碳排放法规的要求逐步严苛以及购车补贴等多项激励政策推动,未来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空间较大。2023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高速增长。目前,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处于相对低位,但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等补贴政策有望为扶持本土新能源公司发展提供维持长期高增长的激励。EV 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3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预计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万辆。
2023年动力电池全行业发力磷酸铁锂高质量发展,快充技术、新材料技术使得磷酸铁锂电池性能优势更加突出。磷酸铁锂电池结构技术突破、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突破,以及材料体系技术提升,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可适配车型范围扩大,带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需求量稳步提升。据SNE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约为705.5GWh,同比增长38.6%。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同比增长14.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61GWh,占总装车量67.3%,同比增长42.1%。多家海外车企及电池厂商出于制造成本考虑,陆续加码磷酸铁锂布局,未来海外磷酸铁锂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动力电池需求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其中锂离子电池将在总需求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据EV Tank预计,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926GWh和5,004.3GWh。
磷酸锰铁锂电池、半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体系正成为推动电池产能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相较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优异的低温性能表现;相较于多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则兼具较高稳定性和成本优势。目前,磷酸锰铁锂多与多元材料混掺应用,为中高端车型打开降本增效的空间,且已有终端车型落地。在动力电池综合性能提升的趋势下,磷酸锰铁锂电池产业化进程正在加快。同时,国内半固态电池目前正处于装车验证加速阶段,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海外持续专注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大规模装车仍待时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固态电池的性能将不断提升,从而满足更多应用需求,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市场发展。
2015年,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发完成高镍动力多元材料,是国内首批布局高镍产品的公司之一。公司的高镍动力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的特性,技术指标处于市场先进水平,成为国际同类产品的标杆。公司精耕高镍路线,超高镍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获得国际动力电池大客户高度认可,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线动力锂电厂商中享有盛誉。公司的动力锂电正极材料批量出口海外并应用于国际知名品牌电动汽车,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镍动力多元材料供应商。2023年,公司持续推进高镍产品迭代升级与成果转化——Ni90、Ni92、Ni93、Ni95、Ni98等超高镍多元材料和中镍高电压多元材料,配套用于国际著名电池生产商、车企的前沿产品中,技术性能指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已牢固占据全球顶尖的高镍多元材料供应链。同时,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储能市场发展机遇,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的磷酸铁锂材料产品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并批量供货。
此外,公司积极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开拓全球市场,持续加速全球化布局。公司密切关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相关政策的实施,持续跟踪法案细则的出台,评估对公司业务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并积极研究及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公司积极应对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本土化相关政策的实施,为满足海外产业链本土化政策要求,保障国际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随着公司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融入海外本土产业链,为公司向欧美等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持续跟踪前瞻性电池体系的技术发展。2023年,公司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实现了重要技术突破,解决了固态锂电所面临的正极与电解质固固界面问题,实现了超高镍材料的高度单晶化,已批量导入主要固态电池客户,产品已实现装车。同时,公司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开展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体系关键材料的研发,推出的新一代钠电正极材料采用特殊微晶结构前驱体,并通过材料结构调控解决了钠电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瓶颈,产品已完成工艺定型配合国内大客户开发顺利,性能指标行业领先,已实现数百吨级供应。同时,公司持续加快新一代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超高镍材料等新品推广速度,目前已成功完成高端客户导入开发并持续放量,为公司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随着储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各国政策的大力支持,锂电储能市场迎来重大商机。中国储能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厂商储能产业化进程提速;受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安全危机影响,欧洲更多关注电化学储能市场;美国由于其三大电网系统的独立性,为应对极端气候储能需求持续加大。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210GWh,同比增长70%。其中,全球表前储能出货量171.5GWh,同比增长95%;户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的出货量38.5GWh,同比增长10%,表前储能市场需求明显高于户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市场。2023年国内储能电芯出货量199GWh,同比增长78%。
预计2024年储能市场仍将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将达到280GWh,同比增长33%。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储能成为平衡供需、提供稳定可靠能源的关键,储能需求不断增长。
在双碳大背景下,新型储能正朝着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等方向发展。在储能材料上,从铅酸到锂电再到钠电,储能材料将进一步多元化。磷酸(锰)铁锂电池由于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现阶段储能市场应用中占有较大比例,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的技术进步,凭借其低温性能好、原料广泛低廉等优势在储能领域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机遇。
公司在磷酸(锰)铁锂技术路线上有着雄厚的技术储备与产业化能力。2023年,公司加快西南地区磷酸(锰)铁锂产能建设进程,与蜀道新材料及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在四川攀枝花投资建设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产能,其中首期项目计划建成年产12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分三阶段建设,目前已成立当升蜀道(攀枝花)公司,首期一阶段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当升蜀道(攀枝花)公司具备较强的质量管控能力,攀枝花基地具有绿电资源、装备大型化、智能智慧结合的优质产能,并且与蜀道新材料合作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模式,可大幅提升品质和降低成本。此外,公司是行业内较早进行钠电正极材料开发的企业,产品性能指标行业领先,已实现数百吨级供应。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研发优势,抓住储能市场发展机遇,积极配合全球客户开发新一代储能材料。
2023年,消费端3C数码产品需求较去年有所提升。据GGII数据显示,受全球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影响,传统 3C消费类数码市场(含电动工具类、软包数码等领域等)出现2%-7%不同幅度降幅;相比之下,小动力市场(含锂电二轮车、叉车以及工程机械等)呈现1%-3%的小幅增长。据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钴酸锂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7.3%。从传统消费领域来看,5G、折叠屏等新技术的出现将加速智能手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其搭载的新技术也对电池容量和性能要求提高,全球智能手机产量及其对锂电池需求量仍有进一步增长空间。从新兴消费领域来看,目前全球正处于新兴消费引领消费电子增速的阶段,可穿戴设备、无线耳机、无人机消费的增长,以及国内电子烟产品的消费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加,均为锂离子电池市场提供了增长新动能。
小型锂电正极材料逐渐形成了高容量、高电压、高压实和低成本的技术应用趋势。通过提升钴酸锂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实现快速充电,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智能手机续航能力不足情况。中低端平板电脑和电动工具基于成本的考虑主要通过调整多元材料镍含量来提升电池容量。
公司已将高端钴酸锂产品和高倍率多元材料产品分别导入国内一线锂电巨头和小型倍率市场,在智能手机、电动工具、电子烟、无人机等市场领域拥有较大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公司与日本、韩国等锂电客户共同设计、开发、生产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占据竞争优势的电动工具多元正极材料。2023年,公司在稳固4.2V倍率钴酸锂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提升 4.4V、4.45V钴酸锂产品的批量供应。通过构建4.45V产品平台,公司衍生出快充型/倍率型多款钴酸锂产品,成为业内高倍率市场的行业标杆,且与数码大客户形成稳健供应格局。同时,公司已与多数电子烟厂商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公司钴酸锂产品在电子烟领域的市占率。公司已达成与充电宝市场头部电芯企业合作,进行定制类产品开发。此外,公司不断提升航模、启动电源、TWS蓝牙耳机等市场竞争优势,加大公司标杆产品的供应量,提升公司产品在小型锂电的市场份额。公司将持续在个人消费电子、智能家电、新型工业和服务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和探索,保持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锂电材料板块:在未来三年,公司将立足于锂离子电池行业,深入推进产业链整合,持续做强、做大锂电材料业务,跻身行业全球前三名;在未来五年,公司将加速实施投资并购,确立牢固的行业地位和领先优势,材料业务按照“从锂电材料到新能源材料再到新材料”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力争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智能装备板块:在未来三年,拓展自动模切设备业务,加快核心技术开发,进入智能装备领域,跻身行业世界先进行列;在未来五年,智能装备业务按照“三步走”战略,做好从新产品、新市场到新业务、新领域,最终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实现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2024年,公司将围绕“上量内抢外攻,布局资源产能,突破钴锰钠固,协同作战制胜”的经营方针,以经营目标为牵引,紧抓前沿市场机遇,持续扩大技术领先优势,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全球一体化产能布局,提高公司发展质量,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2024年,公司将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升级,持续提高研发投入,紧跟前沿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公司将坚持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为重点的技术创新,继续推进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等正极材料产品开发力度,持续扩大高能量密度Ni90、Ni93、Ni95型等高镍多元材料的大规模销售,提升中镍高电压多元材料的量产规模,加快超高镍和无钴产品在国内外客户的验证及导入。此外,持续推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钴酸锂产品迭代升级,以满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公司将加速新品导入核心客户,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固态锂电、富锂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前瞻性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同时,公司将持续推动“新型材料基础研究、产品化开发、工艺技术装备研究”于一体的集群化研发创新平台升级,进一步支撑公司技术领先发展战略。
2024年,公司将继续秉持“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策略,深耕动力、储能、小型三大领域,聚焦全球高端新能源车企及一线品牌动力电池重点客户,在巩固高镍多元材料市场领先优势的同时,积极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持续加大磷酸锰铁锂、固态锂电正极材料、新一代钠电正极材料等量产规模,不断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和优质客户占比。同时,坚持研销联动,技术先行,持续加大客户覆盖并深挖客户需求,联合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与客户在技术开发链和供应链上高度融合。
2024年,公司将积极拓展全球资源布局,深化与战略供应商的合作,创新供应链合作模式,通过投资、参股、技术协作、签订采购长单等方式参与供应链上游环节,保障镍、钴、锂等关键资源供应,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同时深化“采-产-销”联动机制,加强资源、产能与需求的匹配,推动供应链精细化管理,加大成本管控力度,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安全和成本竞争优势。
2024年,公司将加速常州当升二期、江苏当升四期生产基地产能释放以匹配下游市场需求,并持续加大绿色科技投入,推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革新,通过 5G赋能产品研发、生产、仓储、运输等核心环节,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同时,稳步推进西南地区磷酸(锰)铁锂产线建设、加快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进程,为公司后续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提供充足产能保障。
2024年,为提高公司发展质量,公司将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有效地发挥上市公司平台功能,增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及过程控制等降本增效措施,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公司将大力推进ESG相关工作,全面践行社会责任担当;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长效激励方案,充分调动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公司发展新活力。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涉及多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以及镍盐、钴盐、锂盐、磷盐等资源,公司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供需格局变化以及市场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原材料价格出现明显波动,预计未来价格仍处于波动状态,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密切关注上游原材料价格及市场供需变化情况,定期组织市场行情研究分析会议,对后续市场情况进行研判;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积极向上游镍、钴、锂、磷等资源领域延伸,与多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可持续、具备成本竞争力的长期战略供应渠道;此外,通过“采-销”联动模式,与主流供应商签订具有成本竞争力的采购长单,并根据公司实际需求选择合适时点进行原材料采购,以应对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美联储或将开启降息周期,国内经济基本面有望复苏,人民币面临的不利因素或将逐步趋于缓解,由此可能导致美元汇率贬值。公司海外出口业务多以美元结算并存在较大外汇敞口,受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若汇率发生大幅波动美元贬值,将可能对公司美元计价的出口销售收入及盈利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带来汇兑损失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继续坚持“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持续跟踪分析研判,基于外汇敞口适时采取远期结售汇等措施,有效防范并规避汇率大幅波动对公司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锂离子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多元材料、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技术路线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得到成熟应用,其技术指标和产品性能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并在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占据主流地位。但锂电材料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技术迭代快,不排除未来出现全新的、性能更高的动力及储能用新型材料体系,从而导致现有产品技术路线被替代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积极布局全球高端市场,持续升级产品路标规划,升级智能制造技术,深度融入国际高端新能源车企及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产业链。在巩固现有技术及市场领先优势的同时,公司在固态锂电材料、富锂锰基与钠电正极材料等新型电池材料领域取得突破进展,积极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技术制高点,打造国际领先竞争力。
已有1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3301.07万股,占流通A股6.76%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9.44元。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股东人数变化:2024-02-29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12-31)增长1330户,幅度2.17%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