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医疗、基层和妇幼健康有关工作安排,并回答媒体提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从持续深化拓展医改,促进医疗与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等六个方面重点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用药可及”成为一些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聚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将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用药保障机制。第一,鼓励各地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心药房和共享中药房,建立缺药登记和配送制度,解决乡村居民用药问题。第二,推动开展医共体内的处方前置审核、处方点评,建立和加强县域医共体药品供应、存储、使用、监管全链条药事管理,让患者在基层既能有药可用,更能放心用药、合理用药。第三,研究制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遴选指导原则,统筹基层用药目录管理,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增强可及性。第四,通过加强基层药学服务、提升基层药品短缺应对能力和健全药品监测评价体系等综合措施,持续改善基层用药状况并保证安全性。
傅卫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4年将继续指导各地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管理,完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保证服务频次和质量。比如,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促进公众了解自身体重动态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锻炼,专业人士给予技术帮助和指导,社区单位广泛参与。“体重正常了,能够控制好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在内的多种慢性病,对健康大有益处。”傅卫说。
2015—2020年连续实施的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2023年启动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对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缩短患者门诊等候时间提出具体要求。
目前,全国已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61.1%,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将持续推进主题活动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以改善服务‘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说。第一,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诊前、诊中、诊后需求,推行住院前预服务方式、“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付费一次”等就诊和付费结算模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加强诊后管理和随访等,提升患者诊后体验。第二,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爱游戏官方网、新模式,及时满足多样化就医需求。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流程,在一个地点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健康教育、导诊咨询等服务,避免患者来回奔波。持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新型门诊等,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新期盼。弹性调整门诊时间,疏解高峰时段就诊量,便利患者就医。第三,厚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提高膳食、保洁质量,改善患者停车条件,在公共区域提供网络、阅读灯。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出生缺陷防治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保证生育政策落实落地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表示,与5年前相比,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23%,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孕育的美好愿望。
“接下来,将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沈海屏说:一是持续提升能力。推进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通过6方面措施18项任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防治链条。二是深化防治服务。目前,全国孕前检查率达到91.8%,孕期产前筛查率达到88.7%,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率均已达到98%以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推进三级防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在一级预防方面,统筹推进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补服叶酸等服务,让出生缺陷尽可能不发生;在二级预防方面,提供全方位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产前筛查诊断与干预,减少严重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在三级预防方面,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实行专项检查,努力做到出生缺陷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强化筛查诊断机构建设、推进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促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早诊早治,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残疾,全面保障儿童健康。”沈海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