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晚间,光伏龙头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下称“隆基绿能”)披露了2023年年度报告与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年报信息显示,2023年,隆基绿能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同比微增0.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大降27.41%。
季报信息则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第一季度,隆基绿能竟然亏钱了:当季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同比大降37.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3.5亿元。记者注意到,隆基绿能上一次出现单季度亏损,还要追溯到11年前,也就是2013年的第一季度。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的财报信息折射出的,是整个光伏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截至2024年4月29日,经济观察网记者梳理中证光伏产业指数50只成分股的2023年年度报告与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后发现:这50家企业2023年的合计营收达到了1.448万亿元,较2022年增加了1617.91亿元,但其中有38家企业在2023年的营收同比增速较2022年下滑,有11家企业的营收出现负增长;到了2024年的第一季度,情况则变得更为严峻,当季有14家企业均产生了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
“要是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都不敢想,就在一年多以前,硅料价格最高超过了30万元/吨,现在已经没人提‘拥硅为王’这件事了。”4月28日,华东一家光伏组件厂商的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2024年4月24日,多晶硅P型致密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00万元/吨至4.5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28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20万元/吨至4.4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30万元/吨。
数据显示,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303.SH,下称“大全能源”)2023年实现营收163.29亿元,较2022年骤减146.1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7.63亿元,较2022年直接减少了133.58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9.82亿元,同比下滑38.6%,实现归母净利润3.31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了25.8亿元,销售毛利率也从2022年年报披露的74.83%暴跌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16.71%。
再如,同为硅料大厂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600438.SH,下称“通威股份”)2023年实现营收1391.04亿元,较2022年减少33.1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35.74亿元,较2022年减少121.52亿元。在2024年第一季度,通威股份还出现了亏损,当季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金额达7.87亿元,这是自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通威股份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的情形。
“目前,硅料价格正不断逼近业内企业成本线,为行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与挑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内蒙古包头二期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进展顺利,计划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该项目实施达产后,公司累计年产能可实现30.5万吨。”大全能源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指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在4月24日发表的多晶硅市场点评中的观点则更为直接:
“目前硅料价格已经抵达大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甚至跌破部分企业现金成本。硅料价格虽已出现多周的持续下滑,但现价跌幅仍不及下游预期,下游持续看跌,尚未出现大规模低价抄底囤货迹象。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在阶段性供应过剩的背景下,从工业硅到组件的主环节均跌破生产成本,短期内市场呈现非理性竞争。”
另外,在硅片方面,该领域的龙头公司——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129.SH,下称“TCL中环”)的日子也没比硅料厂商好过到哪里去。数据显示,TCL中环2023年实现营收591.46亿元,同比下降11.74%;实现归母净利润34.16亿元,同比下降49.9%。同样地,其2024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8.8亿元的净亏损。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规模超1000GW,供给侧与终端装机存在阶段性供需错配,光伏行业仍处在市场周期底部。”TCL中环如是在2024年一季报中阐述产生亏损的原因。
而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环节,相关厂商的业绩衰退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根据知名光伏行业研究机构InfoLink发布的2023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在2023年曾夺下光伏组件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223.SH,下称“晶科能源”),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186.82亿元,同比增长43.55%;但在2024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为230.8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1亿元。
类似地,在2023年光伏组件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688599.SH,下称“天合光能”),2023年的营收同比增速从上一年度的91.21%下滑至33.32%;在2024年第一季度同样出现了营收负增长的情况,当季实现营收182.56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了30.63亿元。
此外,同已经产生季度亏损、全球出货排名第三的隆基绿能一样,2023年光伏组件出货排名第四的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59.SZ,下称“晶澳科技”)也在2024年第一季度产生了4.83亿元的净亏损。
在晶澳科技2023年年报中,该公司指出,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大范围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市场逐渐从“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光伏行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更加敏感,并随市场需求的波动呈现周期性特点。同时,随着全球各国电网的消纳问题浮上台面,各主力市场需求增长放缓,行业将出现分化,加速优胜劣汰步伐。
4月24日,主营业务为光伏辅材的上市公司——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300393.SZ,下称“中来股份”)发布公告称,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硅基项目可行性发生了重大变更。基于此,继续推进该项目预计无法达到预定的投资效果。结合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及市场情况,为优化公司资源配置,降低投资风险,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经公司审慎研究,决定终止投资硅基项目。
中来股份所指的硅基项目,最早是在2022年3月15日发布的公告中披露的,彼时硅料正处在价格持续上涨的阶段。该环节丰厚的利润前景ayx爱游戏,让2022年营收尚不足百亿的中来股份,直接抛出了一个总投资额约140亿元的多晶硅建设项目,该项目规划年产能为20万吨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多晶硅。时至今日,这个项目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2024年第一季度,中来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同比下降52.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1.72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3月18日,主营业务为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的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529.SZ,下称“海源复材”)发布公告称,公司经与全椒县人民政府友好协商后签订《解除协议书》,决定终止相关项目合作,并将滁州赛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滁州能源”)100%股权以38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旭科技”)。转让完成后,海源复材将不再持有滁州能源股权。
海源复材的滁州项目始于2022年末。2022年12月22日,该公司披露了拟以全资子公司滁州能源为主体在滁州市全椒县投资新建光伏产业基地的计划,其中,一期规划建设10GW 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规划建设5GW HJT(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超高效光伏电池及3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
“鉴于在滁州项目推进过程中,光伏行业及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经公司认真研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及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与全椒政府友好协商后,决定终止滁州项目。”海源复材如是在公告中解释终止项目的原因。
在2020年跨界至光伏太阳能电池片赛道的聆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125.SZ,下称“聆达股份”)也在3月18日发布公告称,拟终止投资建设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
按照此前公告,聆达股份此次终止的项目原计划投资额高达91.5亿元,拟分两期建设,其中项目一期建设年产10GW TOPCon高效电池片产线GW TOPCon高效电池片产线GW-hjt电池片产线。
在公告中,聆达股份的表述和海源复材非常相似:“鉴于项目建设受宏观环境、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变化、融资环境、项目施工实施条件、项目施工相关方配合进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本项目无法按原计划推进建设进度。经公司审慎研究,认为继续推进该项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为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公司与铜陵狮子山高新区管委会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投资建设铜陵项目。”
华南一位光伏组件的经销商告诉记者,未来像中来股份、海源复材、聆达股份这样终止光伏项目的企业会越来越多。“现在不光是组件,全产业链价格都逼近成本线,甚至有些项目招标,就是报亏本价,没有实力的公司坚持不了太久。”该经销商表示。
“现在二三线的光伏企业开始终止项目,这很正常,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环境不支持企业继续扩产了。我觉得未来还不仅仅是项目终止,可能还有很多企业是要被淘汰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亦告诉记者。
但林伯强同时亦向记者强调:“站在长期看,双碳目标要实现的话,风电光伏就是主力消费能源。所以,现在光伏行业的产能,对未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只是一个节点性的过剩。我仍然非常看好光伏,但也不是说行业现在没有问题,毕竟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的系统,它需要我们在发展中面对挑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