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官方,爱游戏官方,9月21日,伴随着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的打开,交错的小巷连接上海外滩源区域的圆明园路和虎丘路实现了街区通行,标志着经过17年城市更新和建设,整个洛克·外滩源竣工。
“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RAMA外滩建筑节)也在同日开启,首届以“公共空间”为主题,特邀普利兹克奖得主、知名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以持续两周的百余场活动将美术馆延伸至街区,探索当代社会中浮现的新议题。“那可能是里弄和后巷,是点缀着流动小贩的街角,是某个熟悉的门廊,抑或是朋友之间适意畅谈的长凳。”戴卫·奇普菲尔德在现场说,“场所的公共性取决于其所能承载的活动,而不仅是其建成形态。希望外滩建筑节能成为启动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汇聚了众多建造于1896年至1932 年的建筑,它们兼容并蓄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
近年来,这些建筑经历了多轮翻新与改建。21世纪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缮、陆续更新和改造外滩源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添建新翼。
9月21日,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来到上海外滩,漫步于圆明园路虎丘路之间,他回忆起这个项目最初开启于2007年,“面前这些老建筑,既要保护又要发展,这几乎是所有城市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建筑师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生活。
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为首届“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特别创作了全新的空间介入装置,旨在激活环境中的间隙空间以回应“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与常规的建筑艺术装置迥异,博物馆广场不大的空间尺度中,装置只是小小的水池和一些供游人休憩的椅子。
戴卫·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化的物件;相反,他选择关注城市空间对公共生活的承载力的方式,将这些装置分散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使之成为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低调延伸。其创造的空间被用作各种自发城市行为(例如休闲、集聚、表演),从而引导洛克·外滩源场地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穿行体验。奇普菲尔德将其视为临界空间,“它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融聚汇、共享时空的场所。”
站在外滩美术馆新入口,南侧美丰洋行大楼的红色建筑颇为引人关注。这是在此次更新中,最为引人瞩目,也最有话题甚至争议的更新。
美丰洋行大楼原有三层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1896年建成。原建筑为带有折衷主义的英式分割。细看建筑细部精美,三层屋面檐口有三处巴洛克风格的山花装饰。
据悉,20世纪90年代,大楼开始空置,因疏于修缮而损坏加剧,除外墙基本保存完整之外,内部空间早已无法使用。2006年,改建工程启动,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采用了将残留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筑融合,以技术手段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外墙脱离原结构体,再与新建筑相结合成为其外围护墙的一部分的建造模式进行改建。由此,全新的美丰大楼得以从通和洋行的老墙上“生长”而出,且保留的两面历史墙体也获得了永久的侧向保护,并作为外围立面的一部分。
据介绍,整个洛克·外滩源建筑群分多个阶段建成:上海外滩美术馆于2010年开馆,历史建筑的外墙修缮工程于2011年完成ayx爱游戏官网平台。美丰大楼的外墙和内部结构于2021年完工。随后,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又受委托设计其大堂的室内以及整个街区内巷的景观。
一系列的小巷连接着东侧的历史建筑和西侧的新建住宅建筑之间形成的内部广场。作为外滩源项目的最后补充,它旨在将这些传统的内向剩余空间转变为整体公共功能和城市界面的延伸,同时为不同的公共活动和功能提供灵活空间。在建筑的山墙和转角出现的视觉或声音艺术作品,激发城市生活和间隙空间的自发性和多样性。
RAMA外滩建筑节空间介入装置by DCA@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巷 摄影:田方方
据悉,“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 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汇集多种历史上的与新的建筑思考,跨学科性地思考建筑与设计,涉及当代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每届 RAMA 外滩建筑节,上海外滩美术馆都将邀请一位建筑师作为艺术总监,对洛克·外滩源街区进行一次新的介入,并特别关注博物院广场这一空间。
作为外滩源主持修缮建筑师和首届外滩建筑节艺术总监的戴卫·奇普菲尔,以“公共空间”线索,让艺术飞越博物馆之墙,融入外滩源的日常生活。首届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为国际策展人侯瀚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艺术与建筑理论教授卡罗琳·A·琼斯(Caroline A. Jones)。上海外滩美术馆则将协同策展人、学者、作者、戏剧家、音乐家、艺术家共创外滩建筑节的公共文化活动。
戴卫·奇普菲尔德认为:“场所的公共性取决于其所能承载的活动,而不仅是其建成形态。它依赖于物理环境,但同样取决于社会基础设施,譬如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链接,以及分享和参与的意愿。希望外滩建筑节能成为启动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我们今天在讨论艺术的时候,其实不是针对具体的媒介、形态或者门类,更多的是沟通一种基本的价值观,激发对于某些共同问题的关注,以及批判、研究、创造的态度和工作方法。”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外滩建筑节从空间、内容和形式上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加开放的平台,使我们可以以更加富有亲和力、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把这些关注、思考和方法带给更加广泛的公众。这个过程,我相信无论对于公众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对于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推动。”
RAMA外滩建筑节空间介入装置by DCA@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广场 摄影:田方方
据悉,首届“外滩建筑节”于9月22日正式开启,围绕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所设计的“空间介入装置”,以“激活、对谈、街区”三个系列对“公共空间”这一主题进行拆解和实践。
其中,“激活”系列邀请艺术家及策划人赵川、殷漪,音乐家熊柯嘉和音乐工作室墨音MOIN,共同策划,借助艺术家在音乐、剧场、身体、空间中的创新实践,让公众重新触摸共享的时刻,期待平凡中萌动的惊喜和启迪。“对谈”系列由建筑策展人唐克扬和建筑设计师陈立缤共同策划,围绕空间的事物、影像、花园、科技等10个线场“城市嘉话”,分享从自己领域出发的心得,与人群进行交流,与空间本身产生对话。“街区”系列由城市历史研究者策划,包含了一系列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的空间运营实践。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预先安排的精彩活动,亦有大量即兴的表演与公众参与环节,以此激发“那些松散、临时性、间隙性的公共空间”。
在9月21日开幕仪式后,博物院广场举行论坛,戴卫·奇普菲尔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陈立缤、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以及建筑策展人唐克扬从洛克·外滩源项目的源起,到城市现场的空间装置,结合此空间本身的历史、设计和使用,进行回顾与展望,与“公共空间”本身产生对话。
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回忆起,早在1990年代,黄浦区就想要把外滩源打造成最靓丽名片。“2002年开始国际方案征集,当时就设想要释放公共空间、修缮好历史建筑。终于在21年后,有了成果。最早外滩源的规划范围是中山东一路到北苏州路的区域,北面到南京东路、南到滇池路。后来有所新增ayx爱游戏官网平台,最初就希望把新旧建筑融合在一起。”
提及命名,郑时龄说,曾拟过“外滩风情”“外滩半岛”“上海经典”等等,但是大家都觉得最合适的还是“外滩源”。“因为它代表了上海发展之始,也代表了海派文化,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建筑,也感受到大家都认识到对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域性保护的重要性。外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上海,也只有外滩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我们非常期待整个外滩第二立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