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初歇,天光放晴。坐在办公桌前,回想自己第一次授课的经过,第74集团军某旅某连王指导员的思绪,像刚被大雨洗过的天空一样明朗起来。
前段时间,王指导员刚刚上任,就接到一项专题教育任务。为了讲好自己的第一堂课,他做了精心准备,查阅了大量资料。
几天后,一份题为《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干出新的事业》的教案,配以图文并茂的课件新鲜出炉。
“准备在什么时间段、结合什么时机讲?”“怎样兼具理论性和趣味性?”“如何检验这堂课的成效?”教导员接过教案一边看,一边问了几个问题。
王指导员一时语塞。在他印象里,一篇言之有物的讲稿,辅以图文并茂的精彩课件,应该算一堂“好课”。
“要想搞好教育,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要切实摸清官兵思想脉搏,从‘时度效’三个方面把握开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导员耐心传授了自己多年开展教育的经验,帮王指导员分析教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他理顺了思路。
原来,一堂“好课”的门道有这么多!回到连队,王指导员没有急着修改教案,而是先搞起了调查研究。他结合连队官兵的年龄、阅历和现实表现等,注意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
不久后,王指导员抓准连队季度考核成绩出炉这一时机,从“什么才是真正的奋斗”“如何更有效率地奋斗”等几个方面入手,组织官兵展开热烈讨论,课堂上掌声不断。
“王指导员酝酿一堂‘好课’的过程,正是旅里大抓教育质效的一个缩影。”该旅领导介绍,教育好比“箭矢”,一定要瞄准官兵“活思想”的“靶心”。为此,他们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入手,进行有益探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聚人气。
月朗星稀,第74集团军某旅某连学习室的灯光,穿透夜幕。看到几名新战士围在老班长身边不时提问,苏指导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前不久,苏指导员无意间听到几名新战士在走廊里“吐槽”:“天天除了训练就是打草、驱鸟,真没意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苏指导员觉得,有必要跟新战士们聊聊工作的意义。起初他考虑,晚点名时随机搞一次微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搞教育,批评的意味明显。找个更合适的时机再谈这个话题,或许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考虑再三,他又决定当晚不提这个话题。
时隔不久,一次集会上,苏指导员看似无意地谈起:“有战机的地方,就有我们场务兵。如果不提前做好打草、驱鸟和清扫跑道这些保障工作,就不能保证战机安全升空……”随后,他又讲起了几个发生在场务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什么时候利于开展教育,什么时候不便于开展教育,什么话题要当场谈,什么话题要事后谈,都是学问。带兵人要灵活把握,视情而定。”该旅一名领导认为,如果基层带兵人对开展教育的时机把握不准,官兵对一些问题的感触和认识就会打折扣。
“选准教育时机的确很重要。有时,相差一两天甚至一两个小时,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回想起之前开展临机教育的一次经历,某连梁指导员感触颇深。
一天上午,连队组织内务卫生检查,发现有的战士个人物品摆放杂乱。当时,梁指导员本想就“加强日常养成”这个话题开展随机教育,但因其他工作紧急,便一时搁置。
没想到,当天晚上梁指导员组织教育时,大家已经没了上午的话题氛围,心思都放在次日的战备拉动上了。
“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带兵人既要善于聆听‘思想的鼓点’,更要善于打出‘合奏的节拍’。”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介绍,近年来,旅里结合党委议教会、基层预任主官培训、政治教员比武等时机,多次开展实案分析、问题解剖,提升了基层带兵人把握抓教育时机、“顺应时势抓教”“结合形势抓教”的能力。
做菜讲火候,教育也要把握时机。该旅紧紧抓住新兵入营、士兵退役、干部调整、士官选晋、评功评奖、野外驻训等重要时间节点,对官兵某一时间段内的常见性思想问题进行梳理,变被动应对为提前预防,变事后批评为事前引导,力争“未雨绸缪”,为基层带兵人抓准教育时机提供有效助力。
“教育时机抓得越准,教育效果就越好;事前准备越充分,事后工作就越好做。”谈到旅里抓教育时机取得的效果,某连李指导员深有感触。
一次,连队刚成功完成某大项任务,官兵心情愉快,纷纷聊起返营后的安排。“回去好好睡上一觉”“这次任务完成这么好,申请给咱们批半天假也不为过”……从几名官兵的话里话外,李指导员似乎听出了“另一种声音”。
大紧之后防大松。执行完大项任务,需要身心放松,这是人之常情。但少数官兵如果思想上“松了弦”,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引导不及时,还会带坏连队风气。于是,李指导员及时开展了一次随机教育,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予以提醒。返营后,连队秩序井然。
“教育时机选准了,三两句知心话也能达到教育目的。”某营副教导员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开展教育的一次经历。
一次,该营参加实弹射击训练。天气炎热,加上高强度的训练,部分官兵产生了紧张焦躁情绪。
虽然事先做了教育计划,但副教导员没有完全按计划实施教育。连续几天晚点名,他都特意点评了大家最近取得的新成绩。他还别出心裁,在送到训练一线的每个饭盒上写下一句暖心话。战友们紧张焦躁的情绪逐渐有所舒缓。
恰到好处的教育,鼓舞了官兵斗志。后续训练中,该营官兵聚精会神,取得优异成绩。
“今天的授课就到这里。”某连学习室,随着该连吴指导员道出结束语,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画上句号。
这次授课没有安排讨论发言。课后,官兵径直走上训练场,做起“信任背摔”小游戏。
“今天授课的主题是珍惜战友情。与其让大家坐在学习室讨论交流,倒不如去训练场组织一场小游戏,更能帮助大家深化理解。”吴指导员说,“搞教育就像书画创作,不能安排得太满,要适当‘留白’。”
“新时代青年官兵思维理念和接受方式各有不同。如何把握好教育的尺度,考验着每名基层带兵人。”该旅领导介绍,以往,个别带兵人一味追求教育的“量”,生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时间花了不少,却忽略了“消化吸收”,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开展教育要有‘精品意识’,与其靠数量带动‘眼球’,不如凭质量带动‘脑子’。”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旅里常态化开展“诸葛亮会”、教育研讨会等活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提升基层带兵人把握教育尺度的能力。
针对个别单位在教育中偶有“加码”“减码”等问题,该旅坚持体系化施策、系统化治理。他们不仅根据年、季、月、周等时间节点,严格督导落实党委常委讲大课、营连主官讲小课的分层教育机制,还瞄准官兵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提示,指导基层“删除重复项、合并同类项”,将教育内容分类整合,合理安排教育计划。
如何既防止“讲得太多”引起官兵反感,又避免“讲得不够”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该旅探索在教育形式创新和教育内容深化上做“加法”。
“不仅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更要把内容讲得有温度。”该旅宣传科吴干事介绍,旅里常态化开展“三会一好”政治教员比武,着力打造“军营朗读者”“强军故事会”等教育品牌,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2023年底,某营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上级表彰,少数官兵产生了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该营教导员觉察后,把功夫用在挖掘身边勤恳敬业的典型人、典型事上。一次教育中,他讲述了该营一级军士长张仁勇选择延迟退休、ayx爱游戏继续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故事,通过正面激励提振官兵的精气神爱游戏平台。
“好的教育不在于开展了多长时间,而在于让官兵产生共鸣。”这名教导员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把握好各环节的“度”,才能让教育入脑入心。
在一堂“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教育课上,某连梁指导员现场连线考入军校的原连队战士陈文勇,请他亲口讲述自己把钱花在学习上、最终考取军校的故事。
整堂课下来,梁指导员授课时间不到半小时,但这堂课引起官兵广泛的情感共鸣。
“教育不能一味说教,需要一种开放包容而又春风化雨般的方式。”梁指导员解释,带兵人除了练好授课基本功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精准把握官兵听课状态。如果发现官兵对授课内容感兴趣,就要沿着这堂课的主旨继续深化;如果发现官兵听课的状态不佳,就要及时反思改进。
这天上午,该旅宣传科吴干事到某连检查教育情况。除了推门听课、检查两名主官的备课情况外,他还翻开了连队官兵的军事训练档案。
吴干事一边细细对比部分官兵几周内训练成绩的变化,一边叫来几名官兵谈心,从他们的站姿、着装以及语态等细节,仔细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
“评价教育质效的好坏,不应只看官兵笔记记了多少、心得写了多少,而要看教育是否入脑入心,能否引领行动。”谈起改变评教方式的初衷,该旅领导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出发点是解决思想问题、实践问题,因而要把追求教育的实效和长效作为硬标准,不能陷入自我设计、自我评价的循环。
“一堂教育课,如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反复推敲,而是仅凭授课人的经验和感觉自我设计,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推陈出新、精彩纷呈,最终也会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谈起教育的“原点”问题,某连吴指导员颇有感触。
为了上好一堂主题为“保持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教育课,吴指导员花费几天时间精心备课,几次修改授课提纲,还专门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官兵们目不转睛,对授课内容很感兴趣,听得似乎都很认真。
几天后,吴指导员却觉察到,这堂课对部分官兵的触动并不大。自己刚讲过艰苦奋斗,但一些战友依然没有改变浪费的不良习惯。
“这堂课,在当时看是成功的,回头看效果并不佳。”事后,吴指导员进行了反思,虽然这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故事素材的重心“跑偏”了。课上讲的典型案例,大多是发生在20世纪的故事,与现在官兵生活的时代背景贴得不够紧密。
跳出评课的“自我设计”,回归育人的“价值原点”。基于这一思想认识,该旅着力改变以往单纯以“课”评“教”的做法。除了评价教育课本身,他们还坚持全面考量各单位官兵落实上级指示、开展练兵备战、严守作风纪律等情况,从“思想境界提升值”“打仗能力提升值”“精神面貌提升值”等方面,综合评价一个单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
在评教的具体形式上,他们结合“机关基层双向讲评”“基层官兵满意度测评”等活动,跟进了解基层开展教育的成效,推动教育质效评估从“推门听课”“检查笔记”向关注官兵行为“转化度”转变,从“例行检查”向“知行合一考查”转变,达到以教化人、以教促建、以教促战等目的。
前段时间,机关对某连李指导员扎实开展教育提出表扬。记者翻看李指导员的一次授课提纲,发现只有短短一页纸。
看似准备并不充分的一堂教育课,为啥受到表扬?原来,机关发现,虽然李指导员这次备课时间不长,但参加教育的官兵思想转变很大,干工作明显比以往更积极,不少临近退役的老兵还积极申请参加野外驻训。
评教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备课思路的改变。李指导员告诉记者:“要想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首先必须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只有理清战友们看重什么、珍惜什么、反感什么,才能和他们达成思想上的共鸣、频率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通,才能抓住教育的内核。”
走进新时代,官兵的“活思想”就像一波波拍岸的海浪,每天都有新的浪花。要回答好铸魂育人的时题,教育者必须摒弃“刻舟求剑”的固有思维,不断提升教育与官兵“活思想”的耦合度。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官兵“活思想”对接不精准、耦合不紧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只有推动这对“齿轮”精准对接,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
让“播种时机”与“节气时令”精准对接。教育就像在官兵思想的田地里播种,要遵循一定的“节气时令”,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种子的存活和成长。因而,教育者必须培养精准识别官兵思想“晴雨”的洞察力,并根据“天气”,预判官兵接受教育的反应,灵活选择开展教育的时机。
让“铸剑方式”与“钢铁材质”精准对接。教育犹如冶炼钢铁、铸造刀剑,必须根据不同材质,合理掌控锻打的力度和冶炼的温度,才能使铸造出来的刀剑既锋利又有韧性。开展教育时,必须对官兵的价值追求、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熟稔于心,灵活创新教育形式,同时还要把握好教育的火候,谨防用力过猛或发力不足导致效果不佳。
让“工程图纸”与“建筑测评”精准对接。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评价这一“工程”的质量,不能只看图纸,而要对建筑进行实地测评。所以,评价教育时,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根本要素,看受教育者思想上是否有转变、行动上是否能落实,如此才能提高教育的质效。
人的思想千变万化,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关键在于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基层带兵人应紧盯官兵思想动态设计教育内容,围绕官兵思想需求拓展教育形式,聚焦官兵现实表现检验教育质效,既要基于共性提出倡导,又要针对个性做好引导,才能让官兵想听、爱听、听了管用。
懒汉种不出良田,虚功结不出实果。只有下一番苦功夫,搞好调查研究,大胆创新尝试,才能有效提升教育与官兵“活思想”的耦合度,从而更好地引领、塑造和凝聚广大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