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高层到社会各界,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已成为万众瞩目的发展大计,涉及经济社会的环境、人口、资源、科技、人文等方面。
基于此,致力于以媒体力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澎湃新闻,凝聚城市的力量,以期勠力同“新”、众志成“城”。
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当年,澎湃新闻开创性地举办首届城市更新大会。2022年,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团成立,首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程泰宁、江欢成、王建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汪孝安、赵元超、孙一民、钱方、桂学文、王凯、韩冬青等共20位专家。
2023年,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团阵容进一步扩大,除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孟建民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杰外,还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邓文中作为交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作为文化顾问,国际钢琴大师、联合国和平大使郎朗作为艺术顾问,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娄永琪作为设计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作为经济顾问,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Thom Mayne)与墨菲西斯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李宜声作为海外顾问,从全球视角出发,共图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
“勇于革新,理性改造。保持原来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城市不断自省和更新,更好地建设国家、服务人民。”
魏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荣誉。现任魏敦山建筑创作室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主持设计的工程有百余项,国内设计的有住宅、中小学、医院、剧场等,尤以体育建筑为多。代表作品有:上海虹口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场、昆明红塔体育中心、汕头游泳馆等。其中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80年代设计的上海游泳馆,1988年这两项设计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二座,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同时作为16位中国著名建筑师之一的最年轻建筑师同时载入该建筑史册。
“回归自然。以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筑境设计主持人。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4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已发表论文近百篇,学术专著13本。
主持设计国内外工程150余项,2006年,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入选国际建协(UIA)《廿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自2011年开始,程泰宁承担了多项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研究课题,包括《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站城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以及2022年的《基于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建筑理论体系建构与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更新涉及保护对象的建控地带如何更新。就此而言,更新不是除旧布新,而是因旧创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留改拆拼;不是新旧两分,而是新旧共生。这样的更新就是适应性再生,就是可持续复兴。”
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 FAIA)。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风土建筑谱系研究与实践,探索人类学之于建筑学的理论与范式。主持、主创一系列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设计项目。先后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瑞士首届赫尔希姆(Holcim)可持续建筑国际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等。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造兼具‘生态性’及‘在地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新模式。”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住建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编、Engineering编委等。200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
长期从事建筑学、城市设计、建筑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工程实践并取得突出成就。在中国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创立了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从技术层面揭示了城市空间形态“一果多因”的建构机理,初步破解了城市建设中有关高度、密度、风貌优化和管控等方面的城市设计难题,并在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重大成就。
“城市更新正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即从单一到复合、从均质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从割裂到共享、从封闭到开放。”
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被先后授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等奖项。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工作。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各类工程项目二百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的项目负责人。出版《本原设计》等多部论著,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
“文明为人类提供的是方便与美。一个城市能够为市民提供足够的方便与美,就是成功!”
邓文中,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荣誉会员;国际著名桥梁工程大师。中国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城市更新是让文化遗产有尊严的过程。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才能惠及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推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北京中轴线申遗。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出版《文化遗产•思行文丛》等十余部专著,并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
“每座城市都有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基因、艺术细胞、历史底蕴。尊重城市自身的韵律,以文化、以艺术,奏出属于时代的华彩,向‘乐’而新。”
郎朗,国际钢琴大师,慈善家,教育家,全球文化图腾,首位当选为联合国和平使者的中国人。
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过23场,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过55场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合作过60场,是唯一一位23岁前和所有顶级交响乐团合作过的亚洲钢琴家,曾十次获得德国古典回声大奖等多项古典音乐类权威奖项。曾在奥运会开幕式、世博会开幕式演奏,并三次在格莱美颁奖礼上演奏。2008年成立“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公益足迹遍布全球;2018年建立“北京郎朗艺术基金会”,已资助成千上万的儿童学习音乐。
“城市更新中,人和人的活动是核心。城市更新并不是空间造好了,再想着往里面装内容,而是先有人,再有空间,这才是做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
娄永琪,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并作为首位华人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荣誉博士。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国务院设计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国际咨询委员主席等学术职务。
长期致力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实践、教育和研究,积极探索设计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和新工具,并将“设计驱动式创新”应用到城乡交互、产业转型、创新教育、社区营造、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先后担任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执委/副主席、世界设计组织(WDO)执委、2021第九届IASDR(国际设计研究协会联合会)大会联合主席。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芬兰总统狮子一等骑士勋章、光华龙腾奖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设计40人、新中国70周年中国设计70人金质奖章。
“立足环境、回归本原,追求建筑创作以人为本、在地性和时代性。尊重历史、精心保护、活化利用,城市更新当适应时代、长期可持续进行。”
唐玉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建筑、旅馆建筑设计和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设计。主持设计工程近七十项,作品上海图书馆1999年获中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代表作品有上海和平饭店保护扩建、上海四行仓库保护复原、上海历史博物馆保护修缮等。获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4项、各级省部级优秀设计奖30项。主编学术专著10本、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研究课题包括“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上海近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设计研究”等8项。
“探寻每一座建筑所赖以生存的要素:共生的环境,明快的空间,内生的活力,谦和的姿态,精致的细节,适宜的技术……构成建筑持续生命力的基本价值判断。”
汪孝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原上海市政府参事。
从业四十多年来,亲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现代建筑的觉醒,出于朴素的建筑理想,在建筑创作的实践中,先后主持了诸多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诸如上海广播电视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上海电视台电视制作综合楼、中组部办公楼、北京会议中心8号楼、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并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中作为设计合作团队中方负责人与荷兰OMA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远东建筑奖杰出奖等奖项。
“城市更新应以人的各种需求为中心,把不适应的人的空间环境重新整合组合,创造多样有趣丰富使人流连忘返的场所。”
赵元超,全国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注册建筑师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师分会理事长,西安市规委会副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都市中心设计总监。
长期致力于城市与建筑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城市保护和更新,在多个城市设计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及文化内涵的代表性工程。主要设计作品有浐灞行政商务中心、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行政中心、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延安大剧院、筑梦新长安系列,宁夏党委新楼、西安火车站改造工程等。
“城市更新不是表面的层层粉饰、僵化保护。首先要思考如何弥补快速城市化中城市的欠账,很多旧城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要思考在现有体系条件下、小规模渐进式推进,审慎决策并注意在制度上有所创新。”
孙一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兼城市设计分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致力于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主持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国际赛事体育场馆,获美国建筑学会波士顿分会 “可持续规划优秀奖”、4项国际体育建筑IAKS奖和多项国家工程勘察设计与城市规划优秀设计奖;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部及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荷英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城市韧性演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管治、空间策略与景观格局研究”,负责广州琶洲、广州南沙灵山岛片区城市设计与控规优化工作担任地区城市总设计师。
“城市更新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瞻前顾后,通过传承与创新,营造兼具人文温度与时代特征的诗意宜居城市。”
桂学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198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潜心建筑创作三十余载,擅长文博、交通综合体、超高层、居住等多种类型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等。全过程主持原创多项国家级重大工程,注重技艺融合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其作品先后荣获几十项国家、省部级及国际级奖项。通过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著有《本色建筑》、《建筑与结构》两本学术专著和几十篇专业论文,参编多部国家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
钱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前方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建筑学会理事长,当代百名建筑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勘察设计序列首席专家。
从事建筑设计近40年,坚持清简行远信念,关注城市发展,不断拓展专业竞争力。在文化博览建筑、会展建筑、绿色建筑、城市设计、机场航站楼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积极参与行业相关政策的建议、科研的探讨、学术交流平台的营造,主持和参与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以文化保护传承引领,提升创造力、包容度、宜居宜业性,是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遗产中心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首届中国建造匠心年度人物,中国首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会员。兼任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城市与村镇遗产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出版《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等专著20部。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标准、地方导则与团体标准;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主持完成多项保护与更新重大工程,代表性工程包括福州三坊七巷、北京国子监-雍和宫、南京老城南、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等片区建筑与环境的保护更新设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创新奖、杰出奖,文化部创新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城市更新是城镇化‘下半场’的战略选择,顶层设计、系统施治是根本,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爱游戏官方,、老工业区和城市的公共空间更新是主要抓手。”
王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兼任住建部人居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城乡建设规划标准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ISOCARP)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设计项目。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北京总体规划,杭州、宁波、厦门等城市发展战略负责人。发表论文40余篇,有专著《国家空间规划论》《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中国城市群的类型和布局》《规划知与行》等。
韩冬青,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研究三十余年,坚持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领域不断耕耘创新。倡导城市建筑系统观,强调建筑与场所环境及其历史文脉的密切关联,擅长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互动融合。城市设计作品覆盖了大中小不同尺度和多种专题类型,并参与多项城市设计技术标准、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AYX爱游戏官网,
曹嘉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会刊《建筑实践》主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
曾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2000 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称号,2012年被中国建筑学会授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参与设计管理项目包括: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建国饭店、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厦门高崎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展览中心改建项目、越南国家体育场、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中心等。积极推动现当代建筑保护,担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期间,启动了《上海市优秀现当代建筑(1949年至今)价值评估研究》的课题。
“城市如同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的代谢更新活动应该是细胞层面的,即小规模渐进式的,而非大规模断裂式的。”
伍江,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现任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曾担任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2021年被授予法国文化部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任《Architecture Asia》主编、《时代建筑》编委会主任、《城市规划学刊》顾问编委、《世界建筑》编委、《上海城市规划》编委、《建筑遗产》编委、《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公共艺术》编委。主持完成的《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区有机更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城市是人类最深刻的集体工程。它按时间分层,呈现了不同时期的重写本。正是通过城市更新,我们有机会添加、并置历史的丰富性,以当代的能量重新激活已有的城市结构。”
汤姆·梅恩(Thom Mayne),200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2013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2009 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特指其为美国国家艺术人文委员会委员。墨菲西斯建筑事务所 (Morphosis Architects)创始人,迄今与该事务所一起,斩获了 29 个前卫建筑奖项,荣膺超过 120 个美国建筑师协会奖项以及无数其他荣誉。
1972年协力打造了南加州建筑学院,并曾在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世界知名建筑高校内执教。他所创办的墨菲西斯建筑事务所与各高校学术领域紧密联系,在一些当下亟须解决的社会议题如城市流动性、城市复兴、可持续发展、公共策略和社区扩展等,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和设计策略。